有一种精神,不因岁月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这种精神,穿越历史和时空,至今仍有直指人心、触动灵魂的力量,这就是焦裕禄精神。今天,是焦裕禄100周年诞辰,正如穆青在《人民怀念焦裕禄》一文中所写:“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涛,在共产党员心中,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激荡不已”。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6月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曾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12月,组织安排焦裕禄到河南省兰考县工作,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焦裕禄在尉氏县工作时就有肝病,来到兰考肝已经开始疼了,但他却对上级组织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焦裕禄就拖着患病的身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兰考,焦裕禄主张干部直接深入群众,和群众融合在一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焦裕禄带领大家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土办法——“扎针贴膏药”,“扎针”就是种泡桐,“贴膏药”就是翻淤泥盖住沙丘。而后,无论环境多么艰苦,焦裕禄总是坚持和群众一起干活,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
焦裕禄生前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肝病严重的时候,用硬东西顶在右边的靠椅上,时间久了,办公室坐的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从来都是不在意的。
1964年3月23日,焦裕禄已经疼得直不起腰来,他在妻子的搀扶下,一步一步走向兰考火车站,前去郑州医治。生命的最后一刻,焦裕禄要求将自己的遗体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他说:“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在郑州逝世,年仅42岁。
焦裕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巍巍矗立。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他:“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
它燃烧过昨天,
正点亮今天,
更将映照明天,
致敬焦裕禄!
资料、图片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