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系党支部“红色领航计划”实践团走进沈阳北大营旧址陈列馆,通过参观营房、纪念碑前吟诵、研学研讨、聆听英烈事迹等活动,旨在溯源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让青年在回望烽火岁月中铸牢初心,接力延续荣光。
一、营垒残垣,青年解码烽火史
让历史“开口”的实践
实践团成员驻足营房复原场景前:斑驳墙皮印着岁月刻痕,锈迹步枪斜倚木架,玻璃柜中泛黄电文手稿,蝇头小楷记录着烽火指令与呐喊。学生党员望着这些浸满硝烟与热血的物件,指尖不自觉摩挲衣角,并非讲解员的声音不够恳切,而是心头翻涌的情绪,让他们更想用自己的方式对话历史。
没有华丽辞藻,却有年轻人的赤诚,他们用熬夜整理的史料填补展陈留白,以共情解读让冰冷文物开口。当讲解声与老物件在营房光影中交织,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铅字,而成了可触摸、能共鸣的生命记忆。这正是红色传承的动人乐章:既要俯身听历史,更要以青春之声,让英雄故事在新时代回响。
二、纪念碑前,诗行漫过八旬烽烟
跨时空精神接力
讲解的余温尚未褪去,实践团成员已缓步来到馆内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纪念碑前。灰色花岗岩碑体如沉默的山,碑上金色的姓名在天光下闪烁,像无数双凝视着当下的眼睛—杨靖宇、赵尚志…… 那些曾在史料中反复遇见的名字,此刻化作可触摸的重量,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那个夜晚,我在台灯下,读着抗战英雄的故事……”一名学生党员率先开口吟诵《不朽》,更多年轻的声音随之汇入:“他们说,生命是短暂的,唯有不朽,才能永恒……”有人挺直脊梁致敬,有人凝望苍穹,似见当年英烈在枪林弹雨中挺立。
读到“英雄的名字,比石头还硬,比星星还亮”时,全体声音陡然昂扬如扬旗。阳光穿过窗棂,在他们与纪念碑间织成光帘,此前触摸的步枪、读过的电文皆成注脚,这是用青春接过的不灭之光。朗诵结束的瞬间,蝉鸣与风声恰巧穿过庭院,仿佛在应和这场跨越八十载的对话。
三、从营垒旧事到青年新思
一场扎根史实的深度研讨
诗朗诵的余音尚未散尽,北大营营房旧址副主任周思宁已微笑着走到实践团成员中间,带大家走进研学课堂中,抬手示意大家围坐下来。“欢迎同学们来到北大营,这片见证了抗战第一枪的土地。” 周主任率先开口,语气里满是热忱,随即结合馆内珍藏的史料,简明扼要地讲述了北大营从清末建营到九一八事变中守军奋起抵抗的峥嵘过往,那些藏在老照片与旧军械背后的细节,让历史的轮廓愈发清晰。
话音刚落,学生们便按捺不住内心的触动。学生党员崔馨予率先起身,谈及在营房复原场景前的所见:“锈迹斑斑的步枪旁,那顶磨破了边的军帽,让我突然读懂了‘坚守’二字的重量。” 入党积极分子张凌霏则结合诗朗诵的感受说道:“碑上的名字与刚才的诗句重叠时,才明白‘不朽’从来不是抽象的词,而是英烈们用生命写就的答案。” 你一言我一语中,历史的回响与青春的思考在展厅里交织,让这场交流研讨成为连接过往与当下的纽带。
四、展报凝史,师声引路溯英魂,
青春与信仰的对话
随后,计算机技术系党支部书记邱岳老师带领实践团们穿过展廊,指尖轻轻落在展报那张泛黄的照片上,目光里满是敬意。“赵一曼同志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时,不过 31 岁。”邱岳老师结合史料,细数赵一曼狱中守志、杨靖宇战至最后一刻的事迹,字字含历史温度。学生们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在照片与文字上,刚才还带着朗诵余温的脸庞渐渐凝重。有人下意识攥紧了拳头,仿佛能透过纸面,触摸到那些年轻生命在绝境中迸发的力量。
暮色为北大营的砖墙镀上一层暖红时,实践团的身影已踏上归途。回望这座承载着烽火记忆的建筑,那些亲手触摸过的步枪锈迹、低声吟诵过的英烈名录、热烈讨论过的信仰抉择,早已不是简单的历史片段,而是化作滚烫的火种,落进每个年轻人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