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学习|红色领航计划(三)—盟军战俘营:烽火中的跨国守望 青春里的精神传承
日期:2025-08-15  作者:admin   来源:  浏览量:123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近日,计算机技术系党支部“红色领航计划”实践团走进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80载岁月流转,这座曾见证国际反法西斯战士并肩抗争的遗址,如今仍以沉默的史料诉说着烽火往事。实践团成员通过讲解员深度讲解、沉浸式抗战舞台剧表演、党史学习讲座等丰富形式,在历史现场回溯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感悟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内涵,汲取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以青春之名接续传承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的和平信念。

   

一、史料为证,讲解员引路 回溯烽火岁月             

陈列馆内,斑驳的铁丝网、锈蚀的战俘标识牌、泛黄的盟军军服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80余年前的苦难与抗争。讲解员以“战俘营的秘密历史”为主线,带领实践团成员穿行于“囚笼岁月”“不屈抗争”“重获自田”等展区。“这里曾关押过来自美、英、澳等11个国家的2000余名盟军战俘,他们在日军的残酷迫害下,仍以绝食、秘密传递情报等方式坚守尊严与信念。”

 

               “原来二战时期的沈阳,不仅是中国抗战的前沿,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实践团成员们在听完讲解后动容道。那些在历史课本中略显抽象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此刻通过战俘营的实物与故事,化作可触可感的集体记忆。       

 

二、剧幕开合,跨时空对话 照见不屈灵魂             

“张欣,张欣!”一声呼唤响起,沉浸式舞台剧《超时空对话:当代军人对话革命烈士》拉开帷幕。舞台上,身着破旧红军服、带伤的张欣挂枪垂坐,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国庆与他展开跨时空对话。       张欣谈及十八岁的自己刚经历日军猛攻,战友牺牲却仍坚守阵地,当听到国庆宣告“胜利啦”,反复念叨着这三个字,眼中满是憧憬。国庆向他展示新中国的高铁、航母、免费学校等发展成果,张欣感慨“值了”,并细数战友们的名字,强调“不是只有我”。

 

   剧终,张欣随国庆望向“新中国”方向,音乐渐弱。全场实践团成员寂静后爆发出热烈掌声,这场跨时空对话让实践团成员深切体会到,“不”便是让英雄的期盼在当下成真,让他们的目光始终伴随我们前行。       

 

三、讲座引思,党史视角下的 精神传承             

表演结束后,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李卓然副主任安排了以《触摸历史印迹,汲取奋进力量》为题的党史学习讲座。讲解员指着幻灯片上的沈阳抗战纪念馆分布图介绍:“沈阳如一座露天抗战博物馆,每座纪念馆都藏着难忘记忆。”她细数:众人所在的战俘营遗址见证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绝境坚守与互助,北大营旧址锈枪留有“九一八”守军抵抗温度。赵一曼纪念馆遗书尽显“未惜头颅新故国”的决绝;杨靖宇殉国地青松守护“腹存草根棉絮”的忠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马灯曾照亮雪原突围路。这些纪念馆串联起沈阳的抗战年轮,是英雄热血写就的壮歌。

 

短短十几分钟的讲解,让实践团成员对沈阳的抗战记忆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原来这座城市的每一处纪念馆,都是一座精神灯塔,指引着后来者在奋进路上,永远记得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听、看、演、思”多维结合,让实践团成员在历史现场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走出陈列馆时,夕阳为遗址的砖墙镀上金边,正如那些在黑暗中坚守的信念,终将在新时代青年的心中,绽放出永不褪色的光芒。

   


收藏本页